第2章 千秋功过论嬴政:在历史的天平上称量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千秋功过论嬴政:在历史的天平上称量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一、序章:解构与重构——评价秦始皇的双重维度

当我们谈论秦始皇嬴政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面是“千古一帝”的辉煌缔造者,以铁腕统一六国,构建起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框架;另一面则是“暴君”的代名词,焚书坑儒、滥用民力,留下苛政猛于虎的历史印记。这种矛盾的评价,恰恰折射出嬴政作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既是制度创新的先驱,也是专制集权的代表;既是文明整合的推动者,也是暴力统治的实施者。

要客观评价其“好坏”,需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从历史语境与文明演进的双重维度,还原这位帝王的真实面貌。

二、功盖千秋:作为文明塑造者的嬴政

(一)铁血统一:终结分裂的历史必然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以“远交近攻”之策,用十年时间相继灭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00余年的分裂局面。这一统一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深度整合:

- 政治层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8郡),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形成垂首管理体系。这种“中央—郡—县”的三级架构,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格局,为后世王朝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 文化层面:下令“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统一各国文字书写体系;“车同轨”,规定马车轨道宽六尺,便利交通与物流;“度同制”,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尺、斗、秤。这些举措如同为文明注入了统一的“基因”,使不同地域的人得以用共同的符号交流,推动了文化认同的形成。

(二)制度创新:构建中央集权的治理框架

嬴政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理性化与系统化:

- 官僚体系的专业化:确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下设奉常、郎中令等九卿,分管具体事务。这种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官僚架构,告别了贵族政治的随意性,开创了职业官僚治理的先河。

- 法律体系的规范化:以《秦律》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法律网络。律法虽严苛(如“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亦受处罚),但强调“法不阿贵”(如商鞅变法时曾处罚秦孝公之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体现了早期法治精神。

(三)工程奇迹:国家力量的集中展现

为巩固统治,嬴政主持修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工程:

- 长城:将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扩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形成万里屏障,有效抵御了匈奴南下,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至今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 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全长34公里,通过陡门调节水位,解决了粮草运输难题,为秦朝征服岭南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中原与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秦首道:以咸阳为中心,北抵九原郡,宽50步,可并行多辆马车,是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使军队能快速驰援边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过留青史:作为专制统治者的嬴政

(一)苛政猛于虎:民力透支与社会崩溃

嬴政对国家力量的调动达到了极致,却也超出了民生承受的底线:

- 赋税徭役的苛重:为支撑战争、工程和宫廷生活,秦朝赋税占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史载“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墓,每年征发劳力超300万,占全国人口15%以上,大量青壮劳力被抽调,导致“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农业生产濒临崩溃。

- 律法的僵化与残酷:《秦律》虽体系严密,却以“轻罪重刑”为原则,缺乏灵活性。例如,“失期,法皆斩”的规定,首接导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大雨延误戍边行程,被迫在大泽乡起义,成为秦亡的导火索。

(二)思想专制: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

为杜绝“以古非今”的言论,嬴政采纳李斯建议,推行文化专制:

- 焚书:除医药、占卜、农书外,民间所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全部焚毁,敢谈论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这一举措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破坏了文化传承,也扼杀了思想的多样性。

- 坑儒:公元前212年,因方士卢生、侯生等讥讽嬴政求仙不成,还散布谣言,嬴政下令坑杀咸阳儒生、方士460余人。尽管“坑儒”事件存在争议(一说多为方士),但其本质是对知识分子的镇压,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个人集权:权力滥用与统治失衡

嬴政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推向极端,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

- 迷信与奢侈:晚年沉迷求仙问道,派徐福率数千童男女入海求仙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骊山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其规模与奢华远超实际需求,成为压榨民力的象征。

- 继承人问题的忽视:未妥善处理储君继承问题,死后赵高与李斯伪造诏书,赐死长子扶苏,立胡亥为帝(秦二世)。胡亥昏庸残暴,赵高专权乱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与嬴政晚年的独裁与短视密不可分。

西、历史的辩证法:在特定语境中审视功过

评价嬴政的“好坏”,需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

- 时代的局限性: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战国末期,中央集权是打破分裂、推动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嬴政的铁腕手段,是顺应历史趋势的产物,其制度创新具有超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野蛮性(如战争中的屠城、工程中的徭役)。

- 动机与效果的矛盾:嬴政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初衷是巩固统治,却客观上推动了文明整合;焚书坑儒旨在消除异见,却破坏了文化传承;修建长城为抵御外患,却耗尽了民力。这种“善因恶果”与“恶因善果”的交织,正是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所在。

- 后世的借鉴意义:秦朝的速亡,为汉朝及后世王朝提供了深刻教训。汉初统治者吸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才迎来“文景之治”。嬴政的功过,成为中国政治哲学中“德治”与“法治”、“集权”与“民生”平衡的经典案例。

五、结语:千秋功过,自有评说

秦始皇嬴政,如同历史长河中一座巍峨的丰碑,其身上交织着辉煌与争议、创新与暴政。

他用铁与血终结了分裂,构建了“大一统”的文明框架,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却也因权力的滥用,将帝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他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功之君”;从民生与道义的角度看,他是施行苛政的“无道之君”。

或许,真正的历史评价不应纠结于“好坏”的简单标签,而应看到:嬴政的一生,是专制皇权与文明发展相互作用的缩影,他的成功与失败,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同时又承认:“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这种矛盾的评价,恰恰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以复杂面貌影响历史进程的“人”。而嬴政的千秋功过,也将继续在历史的天平上,等待后世的不断称量与解读。


    (http://www.u9xsw.com/book/giejig-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