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技术壁垒
---
“火种”基地挂牌的热闹很快冷却,地下核心层的星火实验室,重新被紧张而规律的研发节奏占据。
巨大的“地心熔炉”基座上,造化烘炉静默地矗立,炉体表面的玄奥纹路在恒定光谱灯照射下,流转着深邃而内敛的光泽。围绕着它,是各种繁忙的自动化加工平台和精密检测设备。但此刻,实验室一角的气氛却有些凝滞。
周明远、钱勇等十几名军方工程师围在一张宽大的实验台前,人人眉头紧锁。实验台上摊放着各种图纸、数据板和拆解开的“星火-I”引擎模块实物——正是张扬划分给他们的那十二块“铁疙瘩”。
“还是不行!”钱勇狠狠地将手中的电子探针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引得周围人侧目。他负责的是“粒子流约束环”模块,此刻他指着投影光幕上复杂的三维结构图和旁边密密麻麻的失败数据,满脸挫败:“流体模型根本建立不起来!约束环内部那些微观沟槽和能量导流结构的组合效应,完全不符合现有物理模型!我尝试了十七种不同的湍流算法和粒子轨迹模拟,结果全是垃圾!要么算力爆炸,要么结果偏差超过300%!”
旁边负责“超导谐振腔”模块的李工也苦着脸:“我这更邪门!腔体内部的晶格结构,我们反复扫描分析,确定是某种钇钡铜氧的变体,但临界温度、临界磁场强度,都远超理论极限!更诡异的是,它的超导相变过程极其…平滑?没有磁通跳跃,没有晶格钉扎效应的剧烈波动!这完全违背了BCS理论和现有的高温超导认知!我们连仿制的基础材料都找不到方向!”
抱怨声此起彼伏。
“燃烧室的热力学模型就是个黑洞!能量转化效率高得离谱!”
“矢量喷口控制器那电磁场的瞬态响应速度,现有材料根本承受不了那种电流冲击!”
“张工给的数据肯定有核心参数缺失!这就像给了我们一栋大楼的外墙照片,却让我们猜出内部的钢筋配比和混凝土标号!”
压抑的挫败感和隐约的不满情绪在实验室里弥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习惯了掌握原理、推导公式、解决问题。但面对“星火”技术,他们感觉自己像个拿着木棍试图撬开保险柜的孩童,所有的知识储备和工具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够了!”周明远沉声喝道,打断了众人的抱怨。他是这群人里资历最老、也最沉稳的。他拿起实验台上一个拆开的“能量注入阵列”子模块,指着内部那些如同天然生长、浑然一体的复杂能量通道和镶嵌其中的、闪烁着微光的奇异节点:“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不是来当复读机的!张工说得对,理解这十二个模块,是基础!”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我们觉得难,觉得参数缺失,觉得不符合现有理论,恰恰说明这技术的颠覆性!它就像一门外星语言!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它为什么不说中文,而是去观察它的规律,记录它的‘语法’,哪怕暂时不懂它的‘词义’!”
他走到全息投影前,调出“能量注入阵列”内部那些微观结构的超高精度扫描图:“看!这些通道的曲率变化、节点的分布密度、与基体材料的结合方式…虽然我们不知道它们具体如何导引能量,但它们的几何形态本身,是不是蕴含着某种最优化的规律?能不能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哪怕只是描述性的?”
周明远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陷入情绪漩涡的众人。钱勇等人看着投影上那些鬼斧神工的微观结构,眼神中的烦躁渐渐被一种技术人特有的、面对未知挑战的专注和倔强取代。
“周工说得对!”一个年轻工程师拍了下大腿,“我们钻牛角尖了!与其纠结无法理解的原理,不如先做最彻底的测绘和逆向工程!把每一个结构特征、每一次能量测试的数据都记录下来!建立最详尽的数据库!我就不信,量变不能引起质变!”
“对!先当个最称职的‘测绘员’和‘记录员’!”钱勇也重新燃起了斗志,尽管脸上还带着不甘。
实验室里的气氛悄然转变。抱怨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专注的讨论、更细致的测量、更频繁的数据记录。他们开始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去一点点地“挖掘”和“临摹”这些来自未来的“技术化石”。
然而,就在他们全身心投入这艰苦的“破译”工作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实验室角落一个不起眼的通风管道格栅内侧,一个米粒大小、伪装成灰尘颗粒的微型震动传感器,正将实验室里所有的声音、设备运行的震动频率,悄无声息地传递出去。
(http://www.u9xsw.com/book/ghgaff-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