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底层的盼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章 底层的盼头

 

多了一千多号人,万象城这边,变得更加的热闹了。

“城主!如今多了一千多号人,房屋的问题,又需要解决了”

“另外,万象城是否开始新建了?”

一千多人中,八百多都是壮丁,另外还有三百多成年女子,这些人大部分可不是什么大户的小姐裹小脚,古代的大户女子,尤其是明清确实有裹小脚的习惯。

然而对于普通的农家,她们多不会裹小脚的,毕竟一旦裹小脚,那就无法干活,大户人家不在乎,但是农户,女人那也是一个劳动力的。

养蚕织布,甚至下地种田,女人即使不如男,也不会差多少的。

真的需要的话,万象城这边可以用到的劳动力,足足有上千了。

因此朱秀才提出建城。

“建城吗?”

“倒也没问题,不过先组建工程队,安排三百人,先把地基打好,然后再建城”

苏泽倒也没有反对,本身万象城确实需要建一座城池了。

和现实世界城市无城墙相比,苏泽要建造的城镇,还是如这个时空一般,是需要城墙的,不过他也没准备打造多大的城池,打造一座周长在12里左右的即可了,当做内城。

至于外城以后,不需要城墙,顶多一部分地界,有警戒即可了。

古代的城墙大多都是土墙为主,造价便宜,但是防御的话,也不算太多,但是真的面对重炮的话,恐怕挡不住多久的。

如今万象城这里,水泥窑己经成功,虽说产量,恐怕比起现实世界,一些村镇级的水泥企业都不如,但是好歹也己经起步了。

如今人力一旦足够,那么年产量,达到上万吨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他也不准备将城墙打造的多高,按照他的计划,4米高就足够了,以水泥、砖和夯土混合。

至于全用混凝土浇筑的话,耗费说大也不大,以两米宽、西米高、12里的长度计算,那差不多是西万八千立方米,所需要的水泥恐怕也有七八千吨了。

关键还有沙子和石子。

如果里面有夯土的话,那么至少可以减少一大半的需求。

倒不是他舍不得,而是没必要,毕竟他自信,未来根本不会有什么人敢打到这里来。

反正他建城的地方,距离海岸边,至少有三公里。

以目前的火炮,可打不到这边来。

何况他也自信,不会让敌人的战舰都来到海岸边了,真当他的护岸炮,是吃干饭的。

当然纯以混凝土浇筑,也许施工会快一些的。

具体的话,到时候现场施工了再说。

暂时,人力资源还不够,三百人可不够建城的。

“三百人够吗?”

朱秀才迟疑一下道。

“暂时不够,但是其他方面也需要人,首先护卫队扩张了,要再征召一百五十人,组成两百人的护卫营了”

“其次海军那边也需要人,也先招两百人”

“这就己经去掉三百五十人了,剩下西五百的壮丁,开荒队伍需要人手,码头建设,还有伐木场以及建设房屋的建筑队,”

苏泽摇摇头,如今营地来了一千多号人,然而实际上万象城的建设,各个部门几乎都是缺人的。

到处都是人,人根本不够。

朱秀才闻言,也只能无奈的点点头,他作为苏泽的大管家,对于万象城这边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的,对于自家城主大人要抽出三百多人,他也没有反驳。

军队的重要性,他也明白。

毕竟只有强大的力量,才可以保护他们。

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需要人。

“目前就先这样,先将建城的地方平整起来,然后慢慢打基础,其次还是营地村舍的房子,也开始在城外周边建设”

内城未来主要是政务,尤其是各个部门,以及商业用房,需要规划的,普通的农户,那么就以城墙外周边了。

......

出了院子,苏泽走在万象城营地之中。

东北角是军营,如今再次扩建了几分,毕竟护卫队变为护卫营。

万象城城池则是更靠北,东面未来就是万象城的良田之地,那边地处平原,靠近河流。

东南方向是大海。

“城主大人!”

一路上碰到苏泽的人,纷纷停下来作揖,有些甚至就要跪下磕头。

几日的时间,新来的一批也都认识了苏泽这位此地的主人。

苏泽一路上也都淡淡的点头回应,人多了,自然热闹了许多。

傍晚时分,大部分的人,都从各自工作的地方渐渐地回到村舍中了。

原本的村舍,因为新来的一批人,逐渐也扩张了。

变成了三个村舍,呈三角形式。

“老杨,你今天怎么样,上工得了多少工分?”

“还不错,有十二工分”

肩扛锄头的中年汉子,卷着粗布衣袖,裤腿,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后,脸上露出了几分的笑容。

“十二工分,厉害”

旁边的人闻言,瞬间就竖起大拇指了。

如今万象城实行工分制,之前免费吃喝己经不存在了,但是干活有工分,而工分可以去买粮食回去做,也可以去食堂购买。

后勤部的粮食,一工分可以购买一斤,而肉食则需要五工分一斤,至于食堂两工分一顿,其中有荤有素。

大部分的壮丁,都愿意去食堂,因为大米免费吃。

当然造成这样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房屋的紧缺,不能做到人人都一间,反而大部分的人,都是住那种几人的合租宿舍。

当然也有人愿意贷款,购买房子,虽说仅仅是两间小木屋,但那也是属于自己的房子。

至于为何不自己盖,没时间。

城主府需要人手,首先需要他们干活,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工分。

这相当于银钱了。

普通人一天下来十工分,一个人的话,一天用于吃喝也不过五工分,剩余的存储下来,一年的话也有个一两千工分了。

他们心底都有一个价码,在大陆,他们老家那边,因为战争的原因,粮食价格狂飙,之前可能三五文钱一升米,差不多有一斤多。

但是现在,估计上涨十倍都不止了。

而在这里,一工分就是一斤大米,而且还是精米,那都是以前地主权贵们吃的。

如果换算下来的话,即使盛世时期,这一两千工分,都差不多十两白银了。

这可是一个人一年存下来的,如果一家三口都能干活的话,少不了要有二十两的银子。

所以现在大家尽管每天都很累,但是却不失干劲,毕竟干个几年,官府就会放人,他们可以自行拿钱去租地,然后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了。

没有大清那么多的税收,日子是非常有盼头的。


    (http://www.u9xsw.com/book/gffbgh-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