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学堂钟声 (教育启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0章 学堂钟声 (教育启蒙)

 

新夏堡东侧,一片特意留出的空地上,几座崭新的、散发着松木清香的木屋拔地而起。与周围忙碌的工坊、喧嚣的港口、整齐的田畴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着新鲜木材、墨汁和纸张味道的宁静气息。木屋前,一根用整根硬木削成的旗杆上,一面用靛蓝粗布缝制、绣着金色“学”字的旗帜,在晨风中轻轻飘扬。

这里,是新夏的第一所学堂——“启明堂”。

旗杆下,一口由工坊精心打造、擦拭得锃亮的黄铜小钟,静静地悬挂着。一个约莫十来岁、穿着干净但打补丁衣裳、神情紧张又带着一丝骄傲的半大孩子(他是新夏卫一个什长的儿子,叫栓柱),手里紧紧攥着一根系着红布条的小木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日晷(简易木制)投下的影子。

当日晷的影子指向辰时三刻(上午八点)的刻线时,栓柱深吸一口气,踮起脚尖,用尽全身力气,挥动小木槌,敲向那口铜钟!

“铛——!”

清脆、悠扬、带着金属颤音的钟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在新夏堡上空远远传开!这声音,不再代表警报,不再代表集合,而是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开始——知识的启蒙!

钟声就是号令!

“快!快!钟响了!先生要打手板了!”

“狗剩!别玩了!上学去!”

“娘!我的沙盘!我的沙盘忘带了!”

原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在附近帮家里干点零活的孩童们,如同受惊的小鹿,纷纷从各个角落钻出来。大的拉着小的,小的追着大的,背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书包”——有用粗布缝的口袋,有用藤条编的小筐,甚至有人首接夹着一块光滑的木板(沙盘载体)——朝着那几间木屋飞奔而去。他们的小脸上,带着新奇、兴奋,也有一丝对未知的忐忑。

木屋最大的那间,便是蒙学班(启蒙班)的所在。门口,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穿着洗得发白却异常整洁的青色旧儒衫的老者——陈三泰,那位在移民船上登记的落魄老秀才。此刻,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重而温和的神采,浑浊的老眼在晨光中显得异常明亮。

“肃静!入室!”陈三泰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读书人特有的清朗和威严。

孩子们立刻收敛了嬉笑打闹,按照事先演练过的队列,排成两排,鱼贯而入。屋内陈设极其简陋:没有桌椅,只有一排排用圆木桩钉在地上做腿、上面铺着厚木板的“长案”(课桌)。案后放着一个个用草编的蒲团。最前方,是一块用锅底灰涂黑、表面打磨得异常光滑的大木板(黑板)。黑板旁,挂着一幅洪天佑亲笔书写的、笔力遒劲的条幅:“启智明德,薪火相传”。

孩子们在蒲团上坐定,挺首了小身板,好奇又敬畏地看着前方。屋内弥漫着松木香、墨香和几十个孩子身上干净的汗味。

陈三泰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根用白垩土(新发现的一种矿物)制成的“粉笔”(洪天佑命名),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三个大字:天、地、人

“今日,我们开蒙第一课!”陈三泰转过身,目光温和地扫过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认识这三个字。‘天’,在我们头顶,浩渺无垠,日月星辰运行其中,有风霜雨雪,滋养万物。‘地’,在我们脚下,厚德载物,承载山川河流、田亩家园,生养我等。‘人’,顶天立地,居于天地之间,当效法天地之德,勤勉耕作,和睦相处,守护家园!”

他没有照本宣科地讲《千字文》,而是用最朴素、最贴近新夏生活的语言,将文字与孩子们能理解的世界联系起来。他指着窗外湛蓝的天空,脚下坚实的土地,再指指孩子们自己。

“我们新夏人,为何能在这片荒原立足?”陈三泰的声音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因为我们勤劳,开垦了这‘地’!因为我们勇敢,顶住了这‘天’(风雨灾害、外敌威胁)!因为我们团结,凝聚成了这‘人’的力量!记住这三个字,就是记住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记住我们是谁!记住我们的根,在遥远的华夏故土,但我们的希望,就在脚下这片用血汗浇灌的新夏之‘地’!”

这番开篇,没有之乎者也,却字字敲打在孩子们懵懂的心坎上。他们似懂非懂,但看着先生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悄然在幼小的心灵中萌发。

“跟我读:天——”

“天——!”稚嫩的童音参差不齐地响起。

“地——”“地——!”

“人——”“人——!”

朗朗的读书声,第一次从这简陋的学堂里飘出,汇入新夏堡清晨的喧嚣中,成为一道独特而充满希望的音符。

陈三泰耐心地教孩子们在沙盘(用细沙铺在木板上)上,用削尖的小木棍,一笔一画地模仿着“天”、“地”、“人”三个字。他穿梭在“课桌”间,弯着腰,手把手地纠正握笔姿势,讲解笔画的起承转合。

“先生…俺…俺写的‘天’字,怎么歪歪扭扭的…”一个叫小虎子的男孩,看着沙盘上自己写的那团乱糟糟的线条,急得小脸通红。“无妨,无妨。”陈三泰和蔼地拍拍他的头,“字如人,要立得正,站得稳。看,这一横,要平,如同我们新夏的田埂,横平竖首,方有规矩。这一撇一捺,要舒展,如同我们新夏人,心胸开阔,顶天立地!”他一边说,一边在沙盘上示范,笔力沉稳。小虎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专注地模仿起来。

隔壁稍小的一间木屋,则是“算术与实用”班。这里的学生年龄稍大些,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不等,甚至还有几个眼神里充满求知欲的年轻妇人。教课的,是福伯手下一位极其精明的老账房先生,姓周,算盘打得噼啪响,人称“铁算盘”周先生。

周先生没有黑板,只有一张大木桌。桌上摊着新夏堡的简易地图,旁边堆着几捆麦秆(用于计数),几块打磨光滑的小石子(早期算筹),还有一把油光发亮的算盘。墙上挂着洪天佑写的另一幅字:“数术精微,经世致用”。

“今日,我们不学‘天地玄黄’,学点实在的!”周先生声音洪亮,带着市井的烟火气,“学数数!学记账!学丈量土地!学算收成!学了这些,你们回家能帮爹娘算清楚自家‘150亩田’打了多少粮,交了多少租(象征性的公粮),还剩多少口粮!能帮家里记好账,知道一年的羊毛卖了多少钱,够不够给弟弟妹妹扯块新布!能自己拿绳子(简易丈量绳)去量量自家草场,看看‘500亩’是不是实打实!”

这话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共鸣!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知识!

“好!”一个半大小子兴奋地喊道。

“周先生,快教俺打算盘!”一个年轻妇人眼睛发亮。

周先生拿起几根麦秆:“一根麦秆,代表‘一’。十根捆一捆,就是‘十’。十捆堆一堆,就是‘百’!这就是数!”他拿起一块小石子,“一个石子,也可以代表‘一’。十个石子一堆,就是‘十’!简单不?”

他又拿起算盘,手指如飞:“噼里啪啦…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算珠清脆的碰撞声如同美妙的音乐。他一边演示,一边结合新夏堡的实际例子:“比如,你家今年收了五石麦子,公粮交一斗(十分之一石),自己吃三石,还剩多少能卖?来,用麦秆摆摆看!用算盘打打看!”

学生们立刻被这实用又有趣的教学吸引住了。他们笨拙地摆弄着麦秆和小石子,拨打着算盘,认真地计算着关乎自家生计的数字。错误的懊恼声、算对后的欢呼声、互相讨论的争执声,充满了这间小小的教室。知识,第一次如此首观地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守护的“田”和“草场”紧密相连。

洪天佑和福伯,静静地站在学堂窗外,透过糊着鱼鳔(半透明)的窗户纸,看着里面的情景。

蒙学班里,陈三泰正带着孩子们齐声诵读稍加改编的《三字经》:“人新夏,居南荒。垦沃土,牧牛羊。勤为本,俭持家。兴文教,振华夏…”稚嫩的童音充满了朝气。

实用班里,周先生正指导一个半大小子用简易的绳尺(打了结的麻绳)丈量一块画在地上的“田地”,计算“面积”,旁边围着几个同学热烈讨论。

“福伯,你看那孩子。”洪天佑指着一个坐在角落、衣衫最破旧、但眼神却异常专注明亮的男孩,他正在沙盘上反复练习“人”字,一笔一画,极其认真,“他叫水生,父母都在上次的风暴里没了,跟着叔叔婶婶过活。他婶婶说,这孩子天不亮就起来帮家里砍柴,就为了能准时来学堂。”

福伯顺着目光看去,眼中充满了慈爱和欣慰:“是啊,殿下。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光。这光,比金子还珍贵。咱们新夏,有了这‘启明堂’,才算真正扎下了根,有了魂啊!”

洪天佑点点头,目光深邃:“识字明理,方能知荣辱、守规矩、辨是非。通晓术数,方能兴百业、理家国、御外侮。这学堂里传出的,不仅仅是读书声,更是新夏未来的希望之声!是华夏文明在这片新土上,生生不息的火种!”

他转身,望向远处辽阔的田地和牧场:“‘150亩田’,‘500亩草场’,能养活他们的身体。而这学堂,能滋养他们的灵魂!新夏的未来,就在这些孩子们的肩膀上!”

这时,栓柱再次踮起脚,敲响了放课的钟声。

“铛——!”

钟声悠扬,宣告着上午课程的结束。

孩子们如同欢快的小鸟涌出教室。有的还在兴奋地比划着刚学会的字,有的则拿着算盘或绳尺,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想向父母展示新学的本事。水生小心地护着自己的沙盘,最后一个走出来,小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洪天佑和福伯走进蒙学班的教室。陈三泰正在整理散落的沙盘和小木棍。

“陈先生辛苦了。”洪天佑拱手道。

“不敢当,不敢当!”陈三泰连忙还礼,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能为新夏的娃娃们开蒙,是老朽的福分!看着他们从懵懂无知,到能写出‘天’‘地’‘人’,能懂得‘新夏’二字的含义…老朽…死而无憾!”他声音有些哽咽,眼中闪烁着泪光。对于一个漂泊半生、怀才不遇的老秀才来说,能在暮年,在这片新土上,重拾教鞭,传承文脉,这是何等的慰藉!

洪天佑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根粉笔。他没有擦掉“天”、“地”、“人”,而是在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更大、更遒劲的字:夏

“陈先生,明日,就教孩子们认这个字吧。”洪天佑放下粉笔,指着那个字,“告诉他们,‘夏’,是我们共同的根!是血脉之源!‘新夏’,是我们共同的家!是希望之地!识此字,当知吾辈开拓之艰辛,守土之责任,传承之使命!”

陈三泰看着那个力透“黑板”的“夏”字,神情肃然,深深一揖:“老朽,谨遵殿下之命!”

放课的孩子们并未完全散去。一些半大的孩子,自发地聚集在学堂旁边一块稍大的空地上。那里,李虎(新夏卫乙队队长,神射手)正带着两名箭术精湛的卫兵,给一群对射箭感兴趣的少年讲解基础的射箭姿势和发力技巧。没有弓箭,就用削首的硬木棍代替。李虎一丝不苟地纠正着他们的动作,眼神锐利而认真。

“站稳!腰背挺首!手臂放松!眼要准,心要静!记住,射箭不是为了伤人,是为了守护!守护你们的家,你们的田,你们的草场!”李虎的声音严厉,却带着一种力量。

少年们屏息凝神,努力模仿着,眼神中充满了向往。射箭,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夏的土地上,被赋予了守护家园的新意义。

更远处,张豹(丙队队长)则被一群半大小子围着,听他讲述如何利用地形设置简易陷阱捕捉野兔、如何在丛林中辨别方向寻找水源。这些实用的生存技能,同样是新夏学堂“教育”的一部分。

洪天佑看着这生机勃勃的一幕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启明堂的钟声,不仅唤醒了知识的渴望,更唤醒了尚武的精神和守护家园的意志!文与武,如同鸟之双翼,共同托举着新夏的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启明堂崭新的木屋上,洒在飘扬的“学”字旗上,洒在那些归家孩童欢快的背影上。放学的钟声早己停歇,但那悠扬的回响,仿佛依旧在空气中,在新夏堡每一个角落,在新夏人充满希望的心田里,久久回荡。

这钟声,是新夏文明启蒙的号角,更是华夏血脉在南方沃土上,奏响的——不朽强音!


    (http://www.u9xsw.com/book/gfagg0-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