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大典的喧嚣犹在耳畔,赤岩下的河谷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开垦狂热。新移民们如同挣脱了枷锁的耕牛,在自家分到的、辽阔得令人心颤的土地上,挥舞着赵黑塔铁匠铺新出的铁锄、镐头,王石头木工组赶制的木犁、耙子,奋力翻耕着沉睡的荒原。
“使劲啊!柱子!这块地肥得很!今年多种点黍子(高粱)!冬天就不愁吃了!” 陈伯赤着脚,踩在刚翻开的、黝黑的泥土里,对着儿子孙大柱吆喝。他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干劲,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许多移民家庭也是如此,恨不能将每一寸分到的土地都立刻种满。
然而,洪天佑巡视田间时,眉头却微微蹙起。他看到的是热情,却也看到了近乎蛮干的混乱:
为了尽快覆盖,许多家庭开垦过于粗放,地翻得浅,土块大如拳头,草根未除净。种子(多是自带或营地少量存粮)被一把把随意撒下,不分行距株距,密密麻麻,挤作一团。几乎所有家庭都在种耐旱易活的黍子或粟(小米),鲜少搭配其他。 陈伯等老农也坦言,在老家,这样好的生荒地,头年能收就不错,第二年若不休耕或施肥,产量必然大减!可新夏哪来那么多熟地轮休?哪来肥料?
殿下,这地…看着肥,不经耗啊!” 陈伯抹了把汗,指着脚下,“头年猛种,明年咋办?后年咋办?总不能守着荒地饿肚子吧?” 他的担忧,道出了潜在的危机。靠天吃饭、粗放耕作的模式,无法支撑新夏的长远发展,更无法兑现“仓廪实”的承诺。
洪天佑召集了以陈伯、孙大柱为代表的农户骨干,在刚刚落成的公共学堂(议事厅偏房)里,进行了一场决定新夏农业命运的“授课”。没有黑板粉笔,只有泥土、种子、树枝和洪天佑清晰的讲述。
“诸位父老,土地如人,需休养生息,需调理进补!蛮干硬种,竭泽而渔,非长久之计!” 洪天佑抓起一把泥土,“今日,我传几道‘耕田法’,虽无仙术,却可保地力不衰,产量倍增!”
第一法:轮作休养!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出几个方块:“将一家的地,分成三块或西块!今年,甲块种‘耗地’的黍子、粟;乙块种‘养地’的豆子(豌豆、蚕豆)!豆子根瘤能固氮,肥田!丙块,种些萝卜、蔓菁(芜菁)等块茎,或干脆休耕,长草!明年,轮换!黍子种到去年的豆子地上,豆子种到休耕地上!如此循环,地力不竭!” 他看向陈伯:“陈伯,您在老家,可曾见豆茬地庄稼长得格外好?”
陈伯眼睛一亮:“对!对!豆茬地,第二年种麦子都格外旺!原来…原来是肥田!”
第二法:深耕选种!洪天佑拿起一把移民随意撒播的种子,里面混杂着瘪粒、草籽。“种子乃根本!岂能好坏不分?” 他演示土法:“取大盆清水!将种子倒入,浮起者弃之!沉底者留用!此谓‘水选’!” 他又拿起一根粗木棍,前端绑上赵黑塔新打的、巴掌大的薄铁片(类似小铲):“此‘深翻铲’!用它,翻地至少一尺深!打破‘犁底层’(硬土),草根除尽,透气保墒!根才能扎得深,苗才能长得壮!比浅耕乱刨强百倍!”
孙大柱拿起那简陋的“深翻铲”试了试,插入土中果然更深更省力,翻起的土块也细碎许多:“好东西!比锄头好使!”
第三法:堆肥养地!重中之重!洪天佑指着学堂外堆积如山的牲畜粪便(营地饲养的少量猪羊鸡鸭及狩猎组收集的动物粪便)、烂菜叶、草木灰、河泥,甚至人粪尿(营地己建起简陋公厕收集)。
“此皆黄金!非污秽!” 洪天佑语出惊人,“挖深坑!一层粪肥、一层烂草碎叶、一层草木灰、一层河泥!层层堆积,泼些水!用泥封顶!待其内部发热、腐熟、变黑、无臭!便是上好的‘黑金肥’!秋后或开春,撒入田中,胜过天生地养!” 他详细讲解了堆肥的湿度、翻堆时机。
陈伯等老农听得将信将疑。粪便沤肥他们懂,但如此复杂分层,真能成“黑金”?还能没臭味?
口说无凭。洪天佑亲自圈定了紧邻溪流、土质中等的十亩地作为“公田”,亦是“示范田”。由孙大柱带着几个半信半疑的青壮,严格按照新法耕作: 用“深翻铲”和改良木犁(王石头在洪天佑指点下加深了犁头弧度)深耕一尺,反复耙碎土块,清除所有草根。将营地存粮中的黍种、豆种仔细水选,淘汰瘪粒。五亩种水选黍子,三亩种豆子(豌豆),两亩预留堆肥试验。黍子按洪天佑划定的行距(一尺半)、株距(半尺)点播,而非撒播!豆子按穴播。 在预留的两亩地上,一半按传统方法浅施少量未腐熟粪肥,另一半则均匀施入按新法沤制了三个月的、黑油油无臭的“黑金肥”。
与此同时,陈伯家的地作为“对照田”,仍按老法子:浅耕、撒播、混种、不轮休、施生肥。
春去夏来。雨季充沛,阳光充足。所有田块都显出生机。但细心人己看出不同:
示范田的黍苗行列笔首,间距均匀,苗秆明显粗壮,叶色深绿。豆苗长势旺盛,根瘤肉眼可见。施了“黑金肥”的那片黍子,更是绿得发黑,植株高出一截!
陈伯每日下田,看着自家参差不齐的苗,再看看旁边示范田那整齐茁壮的景象,眉头越皱越紧。嘴上不说,心里己信了三分。
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虫灾席卷河谷。一种不知名的青灰色小虫(可能是早期粘虫或草地螟幼虫)疯狂啃食禾苗叶片,所过之处,一片狼藉!移民们慌了神,用树枝抽打、用手捕捉,杯水车薪。眼看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就要毁于一旦,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
洪天佑紧急应对,发动所有人力,在田间地头挖掘深沟,夜间在沟边点燃篝火。利用害虫趋光性,诱其扑火或落入沟中集中捕杀。令各户收集大量草木灰,在禾苗根部周围撒上宽宽一圈。草木灰的碱性可灼伤虫体,形成物理阻隔。因示范田植株健壮,抵抗力相对较强,且行列整齐便于操作,成为防护重点。
这场人与虫的拉锯战持续了十余日。最终,虫害被遏制,但损失惨重。陈伯家的对照田,因苗弱且密集,受害最深,许多地块近乎绝收,老农看着被啃得光秃秃的秆子,蹲在地头老泪纵横。而示范田,虽有损失,但健壮的植株挺过了劫难,尤其是施了“黑金肥”的黍子,虽叶片也有虫洞,但植株不倒,穗苞仍在孕育!
深秋,河谷披上了金色的盛装。收获的季节到了。
当沉甸甸的黍穗压弯了秸秆,的豆荚挂满了枝蔓,整个新夏都屏住了呼吸。收割、脱粒、晾晒、称量…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尤其是最后的称量。
示范田的产量,平均亩产达到惊人的一石八斗(约216斤)!远超移民们认知中上好水田的产量(此时北方旱田亩产常在几十至百余斤徘徊)!
而三亩豆子:,不仅收获了大量豆粒,豆秸更是优质的饲料和堆肥原料。且施‘黑金肥’的两亩黍子,其亩产突破两石(约240斤)!穗大粒饱,金灿夺目!
数据公布的那一刻,整个晒谷场(新开辟的大片夯平土地)陷入了死寂,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和难以置信的惊呼!
“一石八斗!我的老天爷!神了!真神了!”
“黑金肥!那黑乎乎的东西真是宝贝!两石啊!”
“陈伯…陈伯家才六斗…差…差了三倍啊!”
陈伯挤在人群中,颤抖着手抓起一把示范田产出的、金黄的黍粒,又抓起一把自家干瘪的收成,老脸涨得通红,猛地转身,朝着被众人簇拥着的洪天佑,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殿下!小老儿…小老儿服了!心服口服啊!这…这不是种地,这是点石成金啊!” 他声音哽咽,带着无地自容的惭愧和五体投地的敬佩,“往后,您说怎么种,咱就怎么种!这‘耕田法’,是咱新夏的命根子啊!”
孙大柱等青壮更是激动得无以复加,他们亲身参与了示范田的耕作,深知这奇迹般的产量背后,是洪公传授的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天地至理的方法!是汗水与智慧的结合!
福伯看着堆积如山的金黄黍粒,再看看那些激动得语无伦次的农户,手捧账册,声音发颤:“苍天庇佑!新夏有救了!有此农法,莫说一百五十亩,便是…便是…” 他激动得说不下去。粮仓爆满的景象,似乎己在眼前。
洪天佑扶起陈伯,目光扫过晒谷场上每一张因丰收而狂喜的脸庞,朗声道:“此非我洪天佑之功,乃天地之理,勤勉之报!自今日起,‘深耕轮作、水选点播、堆肥养地’之法,为新夏农事铁律!福伯!”
“老奴在!”
“组织人手,将此法要点,编成《新夏农事三字诀》!刻于木牌,立于田间地头!令所有农户,务必熟记遵行!”
“遵命!”
秋风吹过晒谷场,扬起金色的尘烟。新夏的田野里,第一次响起了丰收的号角,也深深烙印下了精耕细作的智慧火种。这场静默的农耕革命,为“大洋洲日不落”的宏图,奠定了最坚实的仓廪之基。
(http://www.u9xsw.com/book/gfagg0-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