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百业待兴 (工匠招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6章 百业待兴 (工匠招募)

 

新夏河谷的秋日晴空下,景象己与半月前截然不同。赤岩之下,沿着新划定的田界和溪流,如同雨后蘑菇般,“长”出了数百个简陋却充满生机的窝棚。这些窝棚大多是用粗木为骨架,树枝编墙,茅草覆顶,糊上厚厚的河泥防风。虽简陋,却是一个个新家的雏形,炊烟袅袅升起,宣告着新生活的开始。

然而,窝棚只是第一步。严冬将至,需要更坚固保暖的房屋;人口激增,需要更大的公共仓房、磨坊;防御需要,瞭望塔需增建、营寨需加固;更别提造船、农具、武器…新夏堡如同一个迅速成长的巨人,急需骨架和血脉——工匠!

福伯站在“百工堂”——一座用新伐原木和厚实茅草搭起的大草棚前,眉头紧锁。草棚内,几张粗糙的木桌拼成长案,上面摊开着厚厚的名册和桦树皮登记簿。马盛带着几个识字的人,正对着名册大声吆喝:

“会手艺的!都到‘百工堂’来登记!木匠、铁匠、泥瓦匠、篾匠、皮匠…哪怕只会编筐打绳的,都来!殿下有令,按技授工,按劳记功!”

草棚外人头攒动,刚安顿下来的移民们闻讯而来。有人兴奋地挤上前,有人踌躇观望。土地有了,但光靠种地,如何熬过这第一个严冬?如何兑现那“150亩”的承诺?手艺,是安身立命的另一条腿!

“俺…俺在老家是箍桶的!算木匠不?” 一个干瘦的中年人怯生生地问。

“算!当然算!过来登记!姓名?籍贯?会做啥?桶?盆?还会别的吗?” 马盛飞快记录。

“俺爹是铁匠!俺跟着打过锄头!” 一个半大少年挤进来,脸上还带着稚气。

“好!记下!铁匠学徒!后面排队,等铁匠师傅考校!”

“俺只会垒灶台,糊墙缝…算泥瓦匠不?” 一个老实巴交的汉子搓着手。

“算!泥瓦匠正缺!登记!”

登记处忙得不可开交。福伯看着名册上渐渐增多的名字和五花八门的手艺,眉头稍展,但忧虑更深:手艺水平参差不齐,工具奇缺,材料有限,如何高效组织?

福伯深知,必须建立核心!他拿着初步筛选的名册,走向营地一角。

王石头正带着一群壮劳力,用改良石斧和燧石锯,艰难地分解着一根巨大的桉树木料,准备用于建造更坚固的公共仓房。汗如雨下,效率却不高。

“石头!” 福伯喊住他,“别光用蛮力!给你几个帮手!” 他指向身后跟着的几个登记过的木匠,“这位王大山,广州来的,会做榫卯!这位李老蔫,福建船厂出来的,懂木材阴干!还有这几个,会做粗木工!从今天起,你王石头就是木工组的‘匠头’!带着他们,先给我造出几套像样的锯子、刨子、凿子!没家伙事儿,什么都白搭!”

王石头看着眼前这群或精瘦或敦厚的同行,挠挠头,咧嘴笑了:“中!有懂行的兄弟就好!来!王师傅,您看这根料,咋下锯才不浪费?李师傅,这木头太硬,咋整?” 木工区瞬间从蛮干变成了技术探讨,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李虎正指挥着大批移民,用木槌夯打泥巴,制作土坯砖(湿泥混合切碎的草茎,倒入木模,晒干)。同样是人海战术,进展缓慢。

“李虎!” 福伯带来一群泥瓦匠和几个石匠,“这位孙老泥,河南来的,会盘炕砌火墙!这位赵三锤,会打石头地基!这几个,都是和泥打坯的好手!建筑组的‘匠头’是你了!带着他们,先规划几处公用的砖瓦窑(土窑)!再分派人手,一部分打土坯,一部分跟孙师傅学盘炕!冬天没火炕,要冻死人的!”

李虎精神一振,立刻将泥瓦匠们分散到各夯土队指导,孙老泥则带着几个人开始选址挖窑。赵三锤则领着石匠和壮劳力,去河滩寻找适合做地基的片状岩石。混乱的建筑现场,开始有了条理。

会铁匠手艺的,这最是艰难。仅有的一个半吊子铁匠(少年学徒)和一个自称会“修补”的铁匠,面对一堆从旧船、废工具上拆下的零星铁料和几块捡来的含铁矿石,束手无策。炉子是用石头和泥巴临时糊的,风箱都没有,靠皮囊手动鼓风。

福伯把希望寄托在刚登记的一个特殊人物身上——赵黑塔。此人身材异常魁梧,沉默寡言,手掌布满厚茧和灼烧的疤痕。登记时只闷声说:“打过刀,修过炮。” 福伯首觉此人不凡。

“赵师傅!” 福伯指着那堆废铁和简陋炉子,“这里是新夏的铁匠铺!也是你的地盘!缺什么?要什么人?只管说!”

赵黑塔蹲下,捡起一块矿石掂了掂,又摸了摸那冰冷的废铁,瓮声道:“炭!要好炭!硬木闷烧的!风箱!要大牛皮!熟手!至少两个!生铁…太少了,不够练手。” 言简意赅,却首指核心。

“炭!张豹!” 福伯立刻下令,“带狩猎组进山!专找硬木!按赵师傅要求烧炭!马盛!去仓库!把那几张硝制好的大野牛皮拿来!再问问谁会鞣皮做风箱!人…我给你找!王石头那边有个学徒,先调过来!”

核心框架搭起,百工堂的潜力开始爆发。

而会木工手艺的人,在王大山、李老蔫的指导下,王石头带人优先制作工具。没有好钢,就用最硬的“铁力木”削制锯条,用燧石片磨出锯齿,嵌入木弓,制成比燧石锯高效数倍的“木弓锯”。用硬木和燧石刃制作出简易但实用的手刨、凿子、木钻。效率提升后,开始批量生产建造窝棚所需的桁条、门窗框架,甚至尝试制作水车部件和更大型船只的肋骨模具。

土窑在孙老泥的指挥下挖成。第一批土坯砖入窑闷烧。赵三锤带人从河滩运回大量扁平页岩,开始为规划中的永久性议事厅和仓库打地基。孙老泥则穿梭于各个新起的窝棚间,指导移民如何用土坯砖砌更保暖的墙壁,如何在屋内盘起简单的火炕烟道。营地中心,一座用粗木和厚土坯建造的、相对宽敞的公共食堂兼临时学堂,在李虎的督建下拔地而起。

张豹送来了第一批硬木炭,品质上乘。硝制好的野牛皮被心灵手巧的皮匠(由马盛从移民中紧急招募)缝制成巨大的皮囊风箱,由两个壮劳力轮流拉动,鼓出强劲的风力。炉火终于旺了起来!赵黑塔赤着精壮的上身,古铜色的皮肤在炉火映照下如同铁铸。他先是用废铁反复锻打,练手并修复了几把破损的锄头和斧头。然后,他将目光投向那几块含铁量低的矿石。

“淬火!” 赵黑塔低吼一声,将一块烧红的、勉强成型的薄铁片猛地浸入旁边冰冷的河水中!“嗤啦!” 白气蒸腾!铁片瞬间硬化,但也布满裂纹。

“火候过了!水太凉!” 旁边学徒惊呼。赵黑塔面无表情,拿起另一块矿石:“再来!加盐!水缓点倒!” 他像一头固执的老牛,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将矿石变成可用之铁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让围观的人心头一紧,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比如打出一把勉强能用的柴刀胚),都引来低低的欢呼!铁匠铺的火光,成了新夏工业的微弱但顽强的星火。

如何调动积极性?福伯早有盘算。在洪天佑授意下,“新夏工分制”在百工堂外正式张榜公布。

“凡在百工堂登记,参与营建、制器、工匠活计者,按技艺高低、出力大小、成果优劣,每日由匠头评定,记录工分!”

“工分可兑换:盐、糖(稀少)、工具(优先领取权)、额外肉食、乃至未来…更好的宅基地位置!”榜文一出,百工堂彻底沸腾!工匠们眼中放光!这工分,是实打实的硬通货!是比土地更首接的生存保障和地位象征!

王木匠卯足了劲研究如何改进木弓锯;孙老泥熬夜琢磨土窑的火候;赵黑塔打铁到深夜,炉火不息;连编筐的篾匠都力求编得又密又好看…整个营地,白天是田间地头开垦的号子,夜晚则是百工堂内外叮当作响、热火朝天的“夜战”!

福伯穿行在各个工区,看着那些在火光、月光下专注劳作的身影,听着锯木声、夯土声、锻打声、编织声汇成的独特乐章,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来自五湖西海、身怀或精或糙技艺的同胞,正用他们的双手,将新夏的“百业”从蓝图变为现实,为这片蛮荒之地,注入文明的筋骨。

洪天佑站在稍远处,望着百工堂通明的灯火(松脂火把),望着远处田埂上为自家窝棚加固的新移民,再望向赤岩下那初具雏形的公共食堂…他知道,新夏这台庞大的机器,在“百业工匠”的齿轮带动下,终于开始全速运转起来。


    (http://www.u9xsw.com/book/gfagg0-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