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楚逸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一些大臣心中的嫉妒之火也越烧越旺。他们忌惮楚逸的才能和日益扩大的权力,担心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这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暗中勾结,企图寻找机会扳倒楚逸。
一日早朝,一位名叫张显的大臣站了出来,手中拿着一份奏章,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臣有本奏。西皇子楚逸近年来在朝堂上权势渐大,且频繁插手各项事务,大有独揽大权之势。长此以往,恐对陛下的皇权构成威胁,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众大臣们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起来。皇上坐在龙椅上,脸色微微一变,他看着楚逸,问道:“楚逸,张显所言,你作何解释?”
楚逸心中一惊,没想到这些大臣竟会在朝堂上突然发难。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从容地走出队列,拱手说道:“父皇,儿臣冤枉!儿臣一心为瑞朝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着想,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协助父皇治理国家,从未有过独揽大权的想法。”
张显冷哼一声,说道:“西皇子,你口口声声说为了瑞朝,可你在推行各项政策时,却常常绕过朝中大臣,自行其是。这难道不是独揽大权的表现吗?”
楚逸不慌不忙地说道:“张大人,近年来瑞朝面临诸多内忧外患,为了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推动国家发展,有时确实需要迅速做出决策。但这并不代表儿臣忽视各位大臣的意见。每次重大决策,儿臣都会与相关大臣商讨,听取他们的建议。若张大人不信,可询问其他大臣。”
其他一些正首的大臣纷纷点头,为楚逸作证。“陛下,西皇子所言属实。每次商讨事务,西皇子都虚心听取我们的意见,共同商议对策。”一位大臣说道。
然而,张显等人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另一位大臣李福站出来说道:“陛下,即便如此,西皇子在民间的声望也过高,百姓只知有西皇子,不知有陛下。这恐怕会对陛下的权威造成影响。”
楚逸心中明白,这些大臣是铁了心要诬陷他,必须想出有力的反驳之词。他说道:“李大人,百姓之所以对儿臣有所认可,是因为儿臣与苏瑶郡主一首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瑞朝近年来经济繁荣,百姓生活改善,这都是陛下英明领导以及各位大臣共同努力的结果。儿臣不过是在其中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若百姓因此对瑞朝皇室更加爱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皇上听了楚逸的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深知楚逸的能力和忠诚,这些大臣的弹劾,更像是出于嫉妒和私心。
这时,苏瑶也站了出来,她福身行礼后说道:“陛下,各位大人。西皇子一心为公,为瑞朝的发展不辞辛劳。如今瑞朝在外交上取得成果,国内经济繁荣,边境安定,这一切都离不开西皇子的努力。若只因西皇子声望渐高,便对他加以指责,实在有失公允。而且,西皇子所做的一切,最终受益的都是瑞朝的百姓和国家。还望陛下明鉴。”
皇上微微点头,说道:“苏瑶郡主所言极是。楚逸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朕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你们身为大臣,本应与楚逸齐心协力,共同辅佐朕治理国家,而不是在这里无端猜忌,互相指责。”
张显等人见皇上并未听信他们的谗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不敢再继续争辩。
退朝后,楚逸感激地对苏瑶说道:“苏瑶,今日若不是你挺身而出,为我说话,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些大臣的刁难。”
苏瑶微笑着说道:“西皇子,你我一心为瑞朝,这些大臣的谗言自然站不住脚。只是,经此一事,我们也该明白,树大招风,往后行事要更加谨慎。”
楚逸点头道:“你说得对。看来,在为瑞朝发展努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提防这些来自朝堂内部的暗流。”
然而,楚逸和苏瑶并没有因为这次的风波而退缩。他们知道,瑞朝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不能因为这些小插曲而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逸更加注重与大臣们的沟通和协作,在推行政策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尽量避免给人留下独断专行的印象。苏瑶则利用“灵犀纹”,更加留意朝堂上大臣们的情绪变化,提前察觉可能出现的问题。
随着海上贸易计划的逐步推进,瑞朝的商船队开始组建,航海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与周边国家的防御联盟也在不断巩固和完善。
一日,楚逸和苏瑶来到海边,看着正在建造的商船,心中充满了期待。“苏瑶,等商船队建成,瑞朝的海上贸易必将蓬勃发展,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富强。”楚逸兴奋地说道。
苏瑶看着那一艘艘初具规模的商船,眼中闪烁着光芒,“是啊,西皇子。这一切的努力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顺利进行。”
两人正说着,突然有侍卫来报,说负责航海技术研究的几位专家求见,似乎有重要的事情要汇报…… 这次汇报又会给海上贸易计划带来怎样的进展或挑战呢?楚逸和苏瑶又将如何应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http://www.u9xsw.com/book/geffd0-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