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使团的木车碾过函谷关的青石板时,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惊起了城头的玄鸟。伯固王穿着五彩斑斓的羽织,腰间悬着镶嵌东珠的檀弓,望着关隘上高悬的玄鸟旗,旗面在秋风中翻卷,露出内侧用高句丽文绣的 "万国来朝"。他的随从中,有位白发巫师正用龟甲测算吉凶,龟甲裂纹竟与玄鸟展翅的形态惊人相似。
洛阳城外的平乐观前,汉家礼官早己列队等候。伯固的马队刚转过街角,便见一列朱漆马车迎面而来,车舆两侧的 "归命侯" 灯籠在阳光下闪烁,车帘掀开处,孙氏子弟穿着绣有玄鸟纹的深衣,腰间的吴钩剑却缠着汉式剑穗。"那是江东孙权的族人。" 随行的汉使低声解释,"自西迁临邛,孙氏子弟皆入太学,如今能背诵《周礼》者己过半数。"
太极殿的青铜大门缓缓开启时,伯固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殿内九根蟠龙柱上,玄鸟纹与高句丽的三足乌图腾交错缠绕,穹顶的星图中,乐浪郡的方位用东珠标注,恰在玄鸟右翼的末端。嬴政坐在玄鸟屏风前,冕旒下的目光扫过伯固的羽织,落在他手中的檀弓上:"孤闻高句丽善制檀弓,此弓可射多远?"
"回陛下," 伯固的汉语带着辽东口音,"檀弓配海东青羽箭,可及三百步。" 他注意到殿角的兵器架上,汉家的蹶张弩同样装饰着檀木部件,弩臂上的玄鸟纹与自己的羽织图腾形成奇妙呼应。忽然,殿外传来通报:"归命侯孙权之孙孙皓,率临邛吴人献《禹贡图》。"
孙皓步入殿时,身着蜀锦深衣,腰间却系着吴地的潮纹玉带。他捧着的《禹贡图》用高句丽纸绘制,图中辽东半岛的屯田区被染成绿色,鸭绿江畔标着 "玄鸟镇北堡" 的字样。伯固眼睁睁看着这个江东少年向汉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动作比汉家子弟还要规范,袖口露出的纹身 —— 竟是玄鸟与潮纹的合璧。
"高句丽与汉家,本就是箕子之后。" 嬴政忽然指向殿壁的壁画,上面绘着武王伐纣后箕子率族人东迁的场景,"当年箕子教高丽人耕织,如今孤愿以辽东屯田技术相授,换取贵国的檀弓制作之法。" 他拍了拍手,宦官呈上鎏金铜匣,内装着《屯田十二法》竹简,每片竹简的边缘都刻着高句丽文的释读。
伯固的手指划过竹简上的耧车图示,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辽东边境看到的景象:汉军屯垦队与高句丽流民共同耕作,前者用铁犁翻土,后者用檀木耙平整田垄,田头的界碑上,玄鸟与高句丽的神鸟并立。"陛下若肯赐我屯田铁犁," 他忽然跪地,"高句丽愿每年进贡东珠、檀弓,另加战马千匹。"
"孤要的不是战马。" 嬴政的声音陡然低沉,手指轻点地图上的鸭绿江口,"孤闻贵国的安平河口可泊大船,为何至今不通商路?" 殿内忽然安静,伯固看见台阶下的顾谭正把玩着一枚玄鸟纹盐引,上面的潮纹暗记与孙氏族人的玉带如出一辙。
当晚的接风宴上,伯固被安排与孙皓同席。少年举起酒樽,樽底的玄鸟纹与高句丽的三足乌纹在烛火下交叠:"伯固王叔可知,我孙氏在临邛教高句丽使者识汉字,他们的孩童己能默写 ' 太平 ' 二字。" 他指向宴厅的落地窗,外面的太学里,高句丽留学生正与汉家学子比赛投壶,箭矢上绑着两国的图腾彩带。
司闻曹的细作在高句丽使团下榻的驿馆发现了特殊的信鸽 —— 脚上系着刻有三足乌的铜环。王隐将铜环呈给嬴政时,发现内侧刻着 "鸭绿江口有暗礁十三处" 的高句丽文。皇帝忽然轻笑:"伯固王倒是坦诚,知道孤想要什么。" 他提起朱笔,在《屯田十二法》的空白处画下战船图,船首正是高句丽的神鸟图腾。
五日后的朝堂上,伯固正式呈上通商盟约。羊皮纸上,汉帝的玄鸟玉玺印与高句丽的神鸟印并列,鸭绿江口的通商条款用汉高句丽双语写就,特别注明 "汉商可在安平郡设立屯田指导所"。伯固望着殿下的虞翻,这位曾在山越推行汉化的大儒,此刻正与高句丽的巫师探讨水利,两人的案几上,分别摆着《水经注》与高句丽的《东明记》。
使团离开洛阳那日,伯固在行囊里发现了嬴政的赠礼:一套改良的檀木耧车,车身上用高句丽文刻着 "相生相长", apanying 的还有二十名屯田技工,他们的甲胄上绣着两国图腾。当车队驶过洛水,伯固回头望见城头的玄鸟旗,忽然明白汉帝的真正意图 —— 不是征服,而是让高句丽的神鸟与汉家的玄鸟,在同一片天空下展翅。
三个月后,鸭绿江畔的安平郡升起了第一面玄鸟旗。汉家屯田兵与高句丽农夫共同修建的灌溉渠通水那日,伯固亲自点燃祭火,火光照亮了渠首的石碑:正面刻着汉家的 "耕战合一",背面凿着高句丽的 "五谷丰登",两种文字的间隙,是玄鸟与神鸟交颈的浮雕。
当第一车东珠运抵洛阳,嬴政将其供奉在太庙的玄鸟神龛前。东珠的光泽映着传国玉玺,竟比往日更加温润。司闻曹送来的密报说,伯固在高句丽设立了 "汉学馆",第一批学生正是当年随他入朝的巫师子弟,他们的课本首页,端端正正写着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却在旁边用高句丽文注着 "亦降高句丽"。
深秋的乐浪郡,新收割的粟米堆成小山。汉家屯长教高句丽少年使用石磨,后者的短衣上,渐渐出现了玄鸟纹的刺绣。伯固站在郡城城头,望着远处汉军与高句丽联军巡逻的身影,铠甲的反光在暮色中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汉家的玄鸟,哪是高句丽的神鸟,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两种图腾共同守护着的,是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太平。
归程的马车上,伯固翻开嬴政亲赠的《玄鸟图经》,发现最后一页画着两只交缠的神鸟,下方用汉高句丽双语写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然鸟有双翼,方可高飞。" 他忽然想起在洛阳看到的场景:孙权的族人穿着汉衣,却在节庆时保留着吴地的傩戏;山越人学习汉律,却依然在雷神祭典上跳起祖传的舞蹈。原来汉帝的高明之处,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不同的图腾,共同编织成更大的梦想。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鸭绿江面,伯固的使团回到了高句丽王城。他迫不及待地召见了所有贵族,展示从汉地带回的耧车与竹简,却在最后拿出了那幅《禹贡图》。图上,乐浪郡与高句丽的边界用麦穗与檀木勾勒,而在更远处,玄鸟旗正沿着海岸线延伸,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不同民族的希望。他知道,高句丽的未来,或许就藏在汉帝那句轻描淡写的话里:"孤要的,从来不是贡品,而是让天下人共享的太平。"
(http://www.u9xsw.com/book/gefage-7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