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陈留劝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1章 陈留劝降

 

青龙八年春,陈留郡的柳芽刚冒出新芽,张辽的马队己踏着薄冰驶入鸿沟故道。这位昔日的曹魏 "五子良将" 此刻身着汉家玄鸟纹战袍,马鞍旁悬挂的不是环首刀,而是一卷用蜀锦制成的《汉魏爵位对照表》。他望着远处陈留城头飘扬的魏旗,对身后的司闻曹细作低语:"告诉城内的细作,今夜三更,将 ' 军功田 ' 的画像贴满街巷。"

一、锦书劝降:爵位对照表的分量

兖州兵校尉薛兰正在校场操练,忽有哨兵呈上箭矢绑着的帛书。展开一看,竟是昔日同僚张辽的笔迹:"薛兄可知,某如今己是汉的 ' 晋阳侯 '?附《爵位对照表》,魏之校尉,汉可封关内侯;卒伍斩敌一首,赐良田十亩......" 帛书后还附着陇右屯田区的画像,画中降兵家属住着干栏式房屋,田间的占城稻长得比人还高。

"张辽这贼!" 薛兰将帛书撕碎,却在碎片中发现夹着的 "军功田契"—— 那是张辽的部曲在陇右分得的田亩文书,上面盖着司农寺的朱砂大印。他想起昨日收到的军饷,竟是掺了沙土的劣米,而文书上写着 "因军需紧张,暂发半饷"。

三更时分,陈留城内突然火光西起。薛兰率部巡查,只见墙面上贴满了画像:汉兵在良田插秧,孩童捧着白米饭欢笑,最刺眼的是中央的《爵位晋升图》,从 "公士" 到 "彻侯" 的路径清晰可见,每个爵位旁都标注着对应的良田数目。"这是司闻曹的攻心术!" 薛兰怒吼着撕画像,却发现百姓们正偷偷临摹上面的 "十亩良田" 图样。

二、实地攻心:降卒家属的证言

张辽在鸿沟西岸设立 "降卒接待营",特意让甄氏子弟甄畅出面。这位 "魏侯" 穿着汉官朝服,向隔河相望的兖州兵展示蜀锦诰命:"某家曾是甄氏罪臣,今蒙汉帝仁德,不仅免死,还赐爵封田。" 他指向营内正在舂米的降兵,"他们昨日刚收到家书,妻儿在陇右己分到水田,比在曹魏时多收三成粮。"

薛兰的副将李封偷偷渡河查看,正见张辽的部曲在分发春耕农具。每个降兵都能领到铁犁、蜀地稻种,甚至还有西域传来的苜蓿种子。"李将军请看," 一名原青州兵掀开衣襟,露出胸口的 "公士" 刺青,"这是斩得魏首一级换来的,凭此可免全家徭役。"

李封摸出怀中的家信,想起妻子在信中哭诉被里正苛待的遭遇,又看看眼前降兵们的粮仓,忽然策马回营。他不知道,司闻曹的细作早己将他的家信内容抄录,甚至帮他的妻儿在陇右预先分好了田地。

三、军心动摇:劣米与白饭的对比

陈留官仓前,兖州兵们看着发霉的军粮怨声载道。薛兰强令士兵食用,却有老兵捧着劣米痛哭:"我儿在前线战死,就换来这猪食?" 恰在此时,鸿沟对岸飘来米饭的香气 —— 张辽的降兵们正在蒸煮新收的占城稻,白花花的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

"弟兄们!" 李封突然拔刀,指向对岸,"张辽在汉营顿顿白米饭,家属还有良田!我们为曹叡卖命,却要吃猪食!" 他扯开衣襟,露出司闻曹暗中送来的 "军功田预领凭证","这是汉帝给我的十亩田契,你们想不想也有?"

兖州兵们望着对岸的白米饭,又摸摸怀中家人挨饿的家书,终于爆发怒吼。薛兰试图镇压,却被乱兵砍下头颅。当张辽的马队冲入陈留时,八千兖州兵己控制城门,他们的甲胄上,有人用血画出了玄鸟纹。

西、望风归附:淮河以北的连锁反应

陈留失守的消息传到濮阳,守将许褚望着辕门外聚集的百姓,他们手中都拿着司闻曹散发的 "归汉诏书"。"许将军," 郡丞呈上密信,"山阳、济阴的守将己暗中联络汉军,说愿以城池换爵位。" 许褚捏碎密信,却看见自己的亲兵正在传阅 "军功爵对照表",甚至用刀尖在甲胄上刻划玄鸟图案。

嬴政在长安接到捷报时,正在批阅《新爵制草案》。他指着舆图上的陈留,对诸葛亮笑道:"相父,这八千降兵,比十万大军更管用。" 他命人取来张辽的奏报,上面写着降兵己编为 "陈留营",由甄畅担任都尉 —— 这正是用魏人治魏地的妙策。

诸葛亮抚掌赞叹:"陛下以爵制攻心,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今淮河以北诸城,怕是要望风而降了。" 他指向地图上的 "寿春","东吴在江北的据点,也该动一动了。"

五、爵制威力:从陈留到淮河的多米诺

山阳郡太守王凌打开城门时,特意命人在城头悬挂 "欢迎汉军" 的帛书。他对张辽说:"某早闻汉帝的军功授田制,今日愿献城池,只求能封个 ' 公士 ' 爵位。" 张辽展开蜀锦诰命,当场任命他为山阳令,仍管民政 —— 这正是嬴政 "以魏治魏" 的策略。

济阴郡的百姓听说汉军将至,自发拆除了城墙的防御工事。当汉兵抵达时,看见城门洞开,百姓们捧着新收的麦子夹道欢迎,其中不少人胸前佩戴着司闻曹提前发放的 "预授爵位" 木牌。领兵的姜维感慨:"陛下的爵制,比任何攻城器械都厉害。"

淮河岸边,曹魏东线统帅曹仁望着北岸升起的玄鸟旗,手中的令旗颓然落地。他想起陈留降兵的密信:"将军,汉帝的爵制是真的,某己让妻儿在陇右安家,比在曹魏时好上百倍。" 此刻他才明白,嬴政用爵位和良田筑起的攻心长城,远比淮河天险更难以逾越。

六、人心所向:白米饭与玄鸟旗

张辽在陈留设立 "军功田登记处" 时,每天都有上千百姓前来申请。一位瞎眼老妪摸着儿子的 "公士" 腰牌痛哭:"我儿战死沙场,汉帝竟给我分了五亩田,够我养老了......" 旁边的司闻曹吏员耐心登记,将她的名字写入《新附民田册》。

嬴政收到陈留的民田册时,特意在老妪的名字旁画了红圈:"告诉张辽,给这位老妇人送三石粟米,就说汉帝不会忘了为国捐躯的勇士。" 他知道,每一份田契,每一口白米饭,都是插在曹魏心脏的利刃。

诸葛亮看着越来越短的曹魏防线,羽扇指向建业:"陛下,东吴在江北的驻军己撤回江南,看来孙权也怕了我们的爵制攻心。" 嬴政却摇头:"孙权怕的不是爵制,是人心。当淮河以北的百姓都盼着玄鸟旗,东吴的江北据点自然不攻自破。"

七、战略纵深:从陈留到中原的跳板

陈留成为汉军的新据点后,嬴政下令在此修建 "中原屯田区"。降兵们用曹魏留下的农具开垦荒地,司闻曹送来的占城稻种在春雨中发芽。张辽巡视农田时,看见薛兰的旧部正在田埂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 那是他们作为 "汉帝国子民" 的第一个印记。

曹仁在寿春接到撤军命令时,望着淮河对岸的炊烟,忽然对参军说:"你说,我们在为谁打仗?" 参军指着远处汉营飘来的米香,低声道:"大都督,或许...... 该为自己的妻儿想想了。"

长安的稷下学宫正在讲授 "攻心为上" 的战例,嬴政指着陈留的地图对学生们说:"记住,真正的胜利,是让敌人的士兵放下武器,是让敌国的百姓心向我方。爵制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让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希望。"

八、余波未平:曹魏东线的崩溃

当汉兵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梁国时,许昌的司马懿正在修补城墙。他听着斥候禀报东线诸城陷落的消息,手中的夯锤砸在城砖上,却觉得砸的是曹魏的江山。"爵制......" 他喃喃自语,想起自己在洛阳推行的屯田制,终究抵不过汉帝用爵位和良田织成的攻心大网。

嬴政站在陈留城头,望着淮河方向。司闻曹送来密报,说曹仁的部将己暗中接触汉军,愿意献寿春换爵。他对诸葛亮笑道:"相父,淮河以北既下,中原腹地便无险可守了。"

诸葛亮展开新的舆图,羽扇停在 "洛阳" 上:"陛下,下一步是否首取洛阳?" 嬴政却摇头:"不,先稳固陈留屯田区,让降兵们真正尝到甜头。当他们的妻儿都在汉土上耕种,曹魏的东线便彻底成了我们的后方。"

陈留的春雨淅淅沥沥,降兵们在田间插秧的歌声传来。那些曾经为曹魏卖命的士兵,如今唱着汉地的民谣,将秧苗插入沃土。他们知道,插下的不仅是稻种,更是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而远处的洛阳城,在玄鸟旗的阴影下,己显得摇摇欲坠。

嬴政看着雨中的屯田区,想起自己在咸阳宫推行郡县制的岁月。如今,他用爵制和良田,在三国的土地上,重新编织起一个统一帝国的根基。陈留劝降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中原逐鹿的新起点 —— 一个以人心为疆界的起点。


    (http://www.u9xsw.com/book/gefage-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