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海风里的留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7章 海风里的留白

 

海风带着一股蛮力,在黎明破晓时分,猛地灌进暮容若的小屋。

它撞开了昨夜她忘记关严的窗缝,像一只无形的手粗暴地掀动着桌上的纸张,几张零散的便签被卷起,打着旋儿落在地上。

风带着深秋海畔特有的咸腥和刺骨的凉意,吹散了屋里残留的、属于昨夜睡眠的沉滞气息,也吹得暮容若在薄被外的手臂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风像是不速之客,毫无顾忌地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清醒。

她其实己经在半梦半醒间徘徊了有一会儿了,意识漂浮在浅滩上,听着风在门外呼号,海浪在远处不知疲倦地撞击着礁石,发出沉闷而规律的轰鸣。

这声音曾是她初来时的梦魇,如今却成了某种安眠的背景音,一种巨大的、恒定的白噪音,掩盖着更细微的心潮。首到这阵强风蛮横地闯入,带着湿冷的吻印在她脸上,她才彻底睁开眼睛,瞳孔适应着室内的昏暗。

天刚亮,灰蓝色的光线透过不甚干净的玻璃窗,吝啬地涂抹着室内简陋的陈设,褪色的窗帘被风吹得鼓胀,像一张扬起的帆,她坐起身,薄被滑落,清晨的寒意瞬间包裹了她。

她下意识地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目光越过凌乱的床铺,落在床头柜上那本厚厚的、米黄色封皮己经有些磨损卷边的日记本上。

昨夜睡前,她挣扎着在灯下写了几个字,思绪却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向不可知的远方,终究没写完那个句子。一种未尽的滞涩感,一种被硬生生截断的倾诉欲,还顽固地盘桓在心头,像喉咙里哽着的一小块硬物。

她披上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开衫,走到窗边,想关紧那扇任性的窗户,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金属窗框时,风立刻卷着几滴冰冷的水珠扑打在她脸上,带着海盐特有的颗粒感和凛冽。

窗外,天空阴沉得像是浸透了墨汁的旧棉絮,厚重地、低低地压在翻滚的灰色海面上,海天相接处模糊一片,分不清界限。远处的灯塔光柱在浓重潮湿的海雾中吃力地旋转,显得微弱而模糊,像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在浓雾中徒劳地挥舞着火把。

这景象,带着一种末日般的肃杀与寂寥,却又奇异地契合了她内心某些荒芜的、拒绝阳光的角落。

她没有立刻关上窗,反而让那带着湿气的风继续吹拂了一会儿,深吸了一口这清冽又略带腥咸的空气。寒意让她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她转身回到床边,拿起那本日记,指尖无意识地着封皮粗粝的纹理,然后走向那张临窗的旧木桌。桌面有些斑驳,留下了经年累月的杯印、墨渍和划痕,像一张记录着无声岁月的地图。

她坐下,翻到日记本的最后,那页只写了半句话,孤零零地悬在那里,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

她拿起那支黑色的钢笔,笔身己经被握得温润,笔尖悬停在纸面上方,微微颤抖,她需要找回昨夜丢失的那个词,那个能承接她此刻心绪的词。

她闭上眼,试图捕捉那飘散的思绪碎片。风在耳边低语,海浪的节奏敲打着意识的边缘。

终于,笔尖落下,墨水流畅地在粗糙的纸面上洇开,她接续着昨夜的断句,一字一句,缓慢而用力地书写。

那些被海风吹散、被黑夜掩埋的字句,此刻重新凝聚成形,当她写完最后一个字,像是完成了一场无声的跋涉,手腕有些发酸,她放下笔,轻轻吁了口气,仿佛卸下了一个小小的重担。

然而,就在这松懈的瞬间,意外发生了。

她的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桌角那个小小的玻璃墨水瓶,瓶子摇晃了一下,然后像一个笨拙的舞者,倾倒,翻滚,深浓如夜的墨汁瞬间泼洒出来,在桌面蜿蜒流淌,像一条突然出现的、不祥的黑色溪流,几滴墨汁更是精准地溅落在刚刚写满字迹的日记本最后那页上,就在那个新写下的句号旁边。

「啪嗒。」

一声轻响,一滴的、浓得化不开的黑墨,正正地砸在纸页中央,就在那个刚刚完成的句子后面。

它迅速扩散开来,边缘毛茸茸的,像一颗丑陋的、膨胀的心脏,那浓重的黑,瞬间吞噬了纸的纤维,也仿佛瞬间压住了纸上所有未尽的话语,所有可能延伸的情绪。

它像一个沉重的、突兀的逗号,一个粗暴的停顿,硬生生地断在了她还没来得及回望、还没来得及品味的话语之后。

暮容若的手停在半空,指尖还残留着墨水的湿凉,她没有惊呼,没有立刻去拿纸巾,她只是定定地看着那一滴墨,看着它在粗糙的纸面上肆无忌惮地渗透、蔓延,看着它由中心浓稠的黑向外渐渐晕染成深灰、浅灰。

那黑色仿佛有生命,正一点点地蚕食着周围洁净的纸面,也蚕食着她刚刚落定的心绪,墨迹的边缘在纸的肌理上呈现出奇异的毛细现象,像无数细小的黑色触手在延伸。

她就那么静静地看着。

时间仿佛凝固了。窗外的风声、海浪声都退到了遥远的地方,她的目光穿透了那滴墨,仿佛在凝视着某个更幽深的东西:某个自己己经不再认得、不再愿意去触碰的情绪。

是懊恼?是烦躁?还是…一种更深沉的、关于失控与污损的隐喻?

那滴墨像一个黑洞,吸走了她刚刚书写时短暂的平静,留下一种冰冷的、被强行中断的空茫。

最终,她没有去擦拭,任由那滴墨迹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伤疤,一个沉默的见证。

它就在那里,宣告着完美的不可能,宣告着生活的污渍总会不期而至,她轻轻合上日记本,那滴墨被夹在了书页之间,成了这漫长心路历程中一个意外的、沉重的注脚。

她站起身,走到门边,海风还在不知疲倦地吹着,带着湿冷的气息。

然而,就在最上面一级台阶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干净的白色帆布袋,袋子叠得整整齐齐,透着一种无声的妥帖。

暮容若弯下腰,拾起袋子,袋子很轻,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印着简单花纹的纸盒,她不用打开,那熟悉的、带着烟火气的焦香己经隐隐透了出来,是炭烤花生。

前几天,在一次短暂的海边散步闲聊中,她曾不经意地提起过,说怀念以前在某个老巷子里吃过的一种炭烤花生,外壳焦脆,咸香入味,带着炭火特有的香气,后来再也没找到过。

那只是随口感叹,像沙滩上随手写下又被潮水抹去的字迹,连她自己都几乎忘了。

此刻,这盒花生就静静地躺在袋子里。袋子外面贴着一张小小的便利贴,上面是简行舟那手熟悉而清隽的字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

「昨天在市集遇见的。」

没有多余的问候,没有解释为什么没亲自送来,甚至没有署名,仿佛这只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小事。

暮容若的手指抚过那行字,指尖能感受到纸面细微的凹凸,一股暖流,细微却清晰地,从心底某个角落悄然升起,驱散了清晨的几分寒意和那滴墨带来的阴霾。她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一个极浅的弧度,一个真正的、带着温度的笑意。

她拎着袋子回到屋里,将那个白色帆布袋小心地放在桌子一角,和那本染了墨迹的日记本并排,她看着那盒花生,最终还是没有拆开。

不是不想吃,而是觉得,这份心意,连同这份克制的、不打扰的关怀,就这样完整地保留着似乎更好,它像一个无声的锚点,提醒着她,在这片看似孤寂的海边,并非只有她一个人在与潮汐和心绪对抗。

这己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几天,简行舟像是调整了某种频率,他的话变得更少了,有时甚至只是在她常坐的海边礁石旁出现,放下一份早餐或者一本书,便静静地离开,或者坐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海,沉默得像另一块礁石。

他没有追问那封消失的信,没有探究她更深的心事,没有试图用言语填补她的沉默,他只是静静地出现在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时间点,用自己的方式,一杯温热的咖啡,一本可能投其所好的书,一次次短暂的、无言的并肩,留下一点微小却实在的陪伴。

这种陪伴,和林璟川曾经给予的截然不同。

林璟川的沉默,常常是冷的,带着棱角,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是一种擅长用沉默划开距离的武器,能轻易地将人推至千里之外。

而简行舟的静默,是柔和的,像海边的薄雾,不声不响地弥漫,却不遮挡视线,像脚下温热的沙子,无声地承托,却不束缚脚步;是那种不吵、不急、不退也不进的温和存在,他像一位敏锐的舞者,在暮容若情绪的迷宫中轻盈地穿行。

他从来不会主动去触碰她刻意留在沙滩上的、或深埋在日记里的情绪痕迹,却总能准确无误地避开所有她想藏起来的角落,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些雷区,绝不越雷池半步。

这种分寸感,在经历过林璟川那种激烈消耗的情感之后,显得尤为珍贵,像一种无声的疗愈。

暮容若看着桌上那盒未拆的花生,心中一片清明,她想,这样的距离真的刚好。

有些人,是可以安静靠近而不互相占据的,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不需要刨根究底的剖析、更不需要将彼此的情绪捆绑在一起沉浮,只是知道他在那里,像海岸线一样恒定,像灯塔一样存在,这就够了,这种距离,像呼吸一样自然,给了她喘息和生长的空间。

她重新拿起那本厚厚的日记本,这一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到最新的空白页,急不可待地记录下此刻的思绪,她的手指划过书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翻开了第一页。

泛黄的纸张,最初的笔迹还有些生涩,带着初来乍到时的迷茫和无处安放的痛苦。

她开始重新阅读自己的日记,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像在时光的河流中逆流而上,打捞起那些被自己亲手抛下的记忆碎片。

有些字句跳入眼帘,让她微微一愣,那些情绪、那些琐碎的记录、那些关于天气、关于一朵奇怪云彩、关于一只搁浅小螃蟹的描述…她己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写下过,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像被遗忘的贝壳,重新拾起时,带着岁月冲刷后的微光。

有些段落,带着鲜明的、当时撕裂般的痛感,重新阅读时,那痛感并未完全消失,像触碰一块己经结痂却依然敏感的伤疤。

她看到自己写下「林璟川,今天海是灰色的,像你离开时的眼睛」时,指尖微微发颤,眼眶毫无预兆地重新酸涩起来,那些曾经以为己经流干的泪,原来还有残存的盐分,蛰伏在记忆的褶皱里。

还有一些文字,充满了混乱的呓语和自我安慰,她自己读着都觉得有些陌生,有些不确定是真是假。

是当时为了说服自己而编织的谎言?还是极度痛苦下扭曲的感知?亦或是为了凑满一页纸,为了证明自己还在「记录」而写下的胡言乱语?它们混杂在真实的情感记录里,像沙滩上形态可疑的漂流物。

然而,无论是最初锥心的真实,还是后来混乱的涂抹,亦或是那些被遗忘的日常微光,当她一页页翻过,指尖感受着纸张粗糙的质感,目光抚过那些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时,一种强烈的、近乎震撼的感觉攫住了她。

她真的曾经活过。

那些字句,那些情绪,那些笨拙的描绘,都是证据,是她存在过的铁证,是她在这片海风呼啸的角落里,一天天挣扎、一天天呼吸、一天天试图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痕迹。

它们如此具体,如此鲜活,带着当时当地的气息和温度。

这本日记,不再仅仅是宣泄的出口,它成了一份生命的档案,记录着一个灵魂如何在废墟上尝试重建的笨拙努力。这种实感,沉重,却带着一种奇异的、令人落泪的安慰。

她不是一缕飘荡的幽魂,她曾如此真实地痛苦过,迷茫过,也努力地活过。


    (http://www.u9xsw.com/book/gdeafa-2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