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进退两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0章 进退两难

 

待孙权本人与全琮所部万人乘船追上丁奉、干统二将的军队时,此二将的军队已经进驻到了彭泽城以西四十里的地方。

江南自古水乡,地名多与水有关。

在当下汉末魏初的时代,大江之南最主要的三个大湖分别为云梦泽、彭蠡泽和震泽。彭蠡泽也就是后来的鄱阳湖,赣水入彭蠡泽再经湖口入江,柴桑在湖口之西,彭泽在湖口之东。

可以说,孙权到了此处,与桓范本部只有不到百里的距离了。

军帐之中,全琮、干统、丁奉三将在孙权身前分别肃立。在全琮的万人到达之后,此处吴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两万三千人之多,与附近桓范军队几乎相近,而且还有二万军队在后,陆续乘船赶来,将在之后一、二日之内到达。

可孙权此时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孙权侧卧在席上的软垫内,整个人都蜷在了锦被之中。虽然孙权已经退了烧,但随行的许太医依旧给出了不能受凉、不能吹风的建议。当然,不能劳累烦忧这一点是难以避免的,孙权已经尽力在照料自己的身体状况了。

“丁奉、干统。”孙权的嗓音沙哑的厉害:“你二人一个说兵力不足难以阻拦魏军过江,一个说舟船不足难以击垮魏军水军。这些话朕都认了,如今朕与你们二人将到湖口,你二人能否给朕一个准信,这支魏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干统与丁奉对视一眼,然后由职务更高的干统拱手禀报:“禀陛下,臣和丁将军所部斥候数日间各有回报,这两日本地之民也有回报。综其所述,这支魏兵之中步卒起码超过了两万,骑兵数目不详,但臣估计也在数千以上,不到万骑。”

“陛下,”干统拱手为自己开脱道:“臣并非不愿进攻魏军,而是魏军兵力远多于臣和丁将军所部,而观其船队,内里至少有艨艟数十艘,以臣得令之时所知,陛下正领大军在丹徒,臣为了不至因浪战而折损兵力,故而行军求稳了些,还望陛下明鉴。”

孙权轻咳了一声:“朕说了,没有怪你。”

干统闻听此言,心中稍微宽慰了些。他本能的等待着孙权的进一步吩咐,可过了几瞬后,干统和丁奉并未等到孙权的其他言语,二人不由自主的看去,孙权竟卧在软垫上似乎在发呆一般。

孙权本想与干统、丁奉二人吩咐,想问他们二人所部士气如何,能不能在与这支魏军作战中保持战力,还想说既然魏军已经渡了湖口,兵多势大,对面只有千人驻守的柴桑城此刻应也被魏军所占。

可当孙权刚要发问的时候,一个念头不偏不倚的突兀出现在孙权的脑海正中。

要在柴桑和魏军打吗??

孙权用力眨了眨眼,直到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脑子被多日来的风寒给封印住了些许。这几日行军之时,孙权也知道自己军事上只能指望全琮,故而也咨询过全琮的意见。

那还是楼船在大江上逆流而上航行的时候。

当时全琮的说法是,武昌有山河拱卫,魏贼从未在江夏大规模用兵过。且大将军诸葛瑾在江陵有四万余兵,就算一时被动,却也不至于在两、三个月内就陷入溃败的。黄初年间,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攻江陵的时候,朱然以五千兵守在城外,城外包括诸葛瑾在内的援军一共也就三万余人,就这样也能守住半年以上,到了夏日北军中生疫病随后撤军,诸葛瑾总要进步的。

而且,全琮还说,此番从丹徒和广陵左近一共抽兵三万,加上干统和丁奉的部队超过四万余人,足可以将这部两、三万人的魏军歼灭——这支魏军从皖城渡江而来,皖城军队多年来就没有过什么大动作,甚至吴国知道,皖城在魏国本属偏僻之地,此处不会、也不该有什么强兵。

可孙权就是觉得不对。

近乎于一种本能的感觉,让孙权脑中警铃大作,在他此刻的意识之中,西面不到百里的柴桑城似乎就像一个陷阱一般,这个数日前还属于自己的城池已经失去了它的温情脉脉,开始张开了带血的巨口。

自己真要在柴桑,以四万众攻取两三万魏军、其中至少还有数千骑兵驻守的一座城池?魏国攻江陵会慢,自己攻柴桑就一定会快?若真花了两月攻下,又当如何?自己再折了一、两万兵,战局又将怎样?

而且,这支魏军沿江前行的异常果决,如果他们不在柴桑逗留,而是继续向南打呢?自己要追击?还是弃这支魏军不顾,去救武昌还是救江陵?

当然还有重中之重的一点……曹睿给自己折腾了数月之久,疲于奔命,难道就是为了出六万军队来攻江陵?

全琮的建议真的能听吗?

孙权脑中一阵疼痛,随即眉头紧皱,闭上了眼睛。

干统、丁奉二将不明就里,可全琮却比这二人敏感的多。全琮是积年的将军,自己又勤练武艺和技击,对人的身体状态非常敏感。很明显近些时日内,孙权虽努力看护体魄,但他的身体状况仍然以一个缓慢的速度下滑。

“陛下!”全琮箭步上前,猛地跪在了孙权席前:“陛下身体可还安好?”

“朕没事,只是头痛了一下。”孙权强作镇定,睁眼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全琮焦急的面庞。在全琮唤他之前,孙权脑子里最近的一个念头,就是全琮这些年败了这么多场,自己当真能相信全琮的决策吗?

可当孙权看到全琮后,又果断的将这句没说出口的话封住了。军事上的事情,若他连全琮都不信,又该信任谁呢?只能带兵治军,对作战不甚懂的胡综?又或是只熟稔文事的是仪和徐详?还是打了许多败仗的诸葛瑾?又或是忠心有余,大局不足的孙韶、孙奂?

一时间,孙权心乱如麻。

不过,孙权毕竟也是掌权了三十年的君主,对这种难以决断的事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事的方法论,随即开口对全琮说道:

“魏军最多不过三万,朕在此处已有兵力二万三千,两军已然可以相持。朕已决定,两刻钟后全军开拔向西,今夜朕要在湖口宿营!待后军到达,即刻去攻柴桑!”

“遵旨。”全琮没从孙权的话语中发现什么明显的异样,依旧是自己此前建议的内容,于是果断应下。

翌日,一月九日。

当从后方稍晚些出发的士卒又到了一万,孙权兵力达到三万三千之后,此时的孙权再也无法忍耐,当即点了全琮和他本部的一万精锐先行渡过湖口向西而去,欲要先在对岸寻得自己大军搭营的落脚点和合适的驻军之处。

全琮也不避艰难,领命提兵向西,到了柴桑一侧,在搭建阵地的同时也派斥候去柴桑城的方向探查信息。

但传来的消息令全琮傻眼了。

“刘六,你看得真切?柴桑城中当真没人了?”全琮瞪大双眼,看向面前这位素来得力的斥候都伯。

刘六拍着自己的胸脯担保:“将军,小的这双眼睛就是为将军长的,何时看错过?柴桑城里的军粮除了被搬走的,其余尽数被焚毁了,城墙也被魏军弄得残破,而且城里的房子还都被烧了……”

全琮只觉头皮一阵发麻。

他猛地想到昨日陛下睁眼之后,看向自己先古怪、后又含着几丝温情的眼神。陛下如此信任自己,可自己为何在这种极为关键的事情之上又误判了!

魏军行军一路,搜刮粮草一路,焚毁城池一路。

柴桑是大江沿岸、武昌和皖口之间最重要的一座城池。此地颇有田土,民众也丰,自己曾经驻扎在此处,城池中的每一处构造自己都足够熟悉,就这样被魏军悉数破坏掉了?

看来这支魏军是一门心思想要向南进发了。

自己与魏国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从来没有一支魏军是如此作战的!凭借马匹和舟船运输必备的军用物资,直入吴国腹地,每日不停,打一路劫掠一路,以战养战……偏偏这些地方就没有多少吴军,若柴桑都如此快的被攻下,久不闻兵事的其他郡县呢?

全琮猛地站起,大步朝帐外跑出,翻身上马,随手叫过几个亲卫,就朝着东面孙权的方向驰去。

而此时,桓范的军队已经向南行到柴桑南边历陵县的境内了。除了两万五千本部之外,沿路上接纳的吴军降卒也有两千之数,在柴桑裹挟的百姓壮丁也有四千余人。

对于桓范来说,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获胜,达成皇帝给他的战略目标。除此之外,一切与他无关。


    (http://www.u9xsw.com/book/edajee-7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