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天下乱象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1章 天下乱象2

 

公元前718年的夏天,卫国人民在竭尽磨难之后,为卫桓公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到这个时候,卫国的内乱,也基本上得到了缓解。

卫国人民也大体上,回到了安居乐业的轨迹上了。关于此事,左老师就在他的竹简上,刻下这么一句话: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左传·鲁隐公五年》)。

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安葬卫桓公,是因为卫国发生了重大内乱。

除此之外,国际社会还发生了另外的一件事。这件事是:宋人取邾田(《左传·鲁隐公五年》)。

前文中我们就讲过了,因为周平王东迁,王室衰竭。周天子对天下诸侯的控制,己经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稍许大一点的诸侯国家,在决策与处事方面,也就逐渐不把周礼、或者规则放在眼里。这就有一些儿回到丛林时代的感觉,真理只在强悍军力之下。

所以,宋国军队就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强行掠取了邾国的土地。

自古以来,在我中华民族的眼里心中,土地都是命根子。招呼不打,道理不讲,大军一到即刻抢走祖宗留下的田地。这令邾国人民痛不欲生。

怎么办?

硬碰硬死扛,誓死捍卫祖宗土地。不好意思,这是鸡蛋砸石头。其结果,百分之一万粉身碎骨。

打,不是对手。

那,告状呗。

向谁告?周王室连自己的生存,都得靠诸侯大国的帮助与支持。它还能顾及到,你小小邾国的诉求?告状无门。

怎么办?

这其实是小国生存的至关重要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利用大国的矛盾,以求夹缝生存。去年的时候,卫国姬州吁不是裹挟宋国攻打郑国吗?

对的,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报仇雪恨、更是自我保护的机会。于是,邾国使臣就马不停蹄地赶去郑国都城,找到郑国中央政治局衙门,极力鼓动: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左传·鲁隐公五年》)。

敬请君侯高举正义大旗,对宋国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报复解恨。我国将欢天喜地甘为带路党。

此时此刻,郑庄公还身为王室卿士,所以,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左传·鲁隐公五年》)。

郛:外城。

郑庄公当即高举正义大旗,宣布起兵,并以王室卿士身份,裹挟并带领王室的军队,与邾国军队会合,攻打宋国。而且,一阵摧枯拉朽,首接就攻进了宋都的外城。

攻打宋国的理由,仍然是为报复去年宋、卫等国围攻郑国东门的战役。

这还当真就是,真理在拳头范围以内。

丛林法则,要比的其实就是拳头大小。

宋国对比邾国,宋国的拳头大;但是,宋国对比郑国,宋国的拳头就稍显逊色。再加上周王室的军队和朱国军队的助力,宋国的拳头,就小了很多。

如是,宋国军民就惊慌失措了。

毕竟,敌国的军队,拳头大啊。于是,宋人使来告命(《左传·鲁隐公五年》)。

你能有帮手,我就不能请帮手吗?

所以,宋国派使者以国君的名义,来鲁国告急,请求出兵救助。鲁隐公一听,以郑国为核心的国际联军,都攻进宋国都城的外城了。毕竟友好国家啊,于是心急火燎:将救之(《左传·鲁隐公五年》)。

也就是,同样将高举正义大旗,以救援奋起抗击入侵敌人的邻国兄弟姐妹。但是,起兵之时,他老人家又多了一个心眼儿,于是问宋国使臣:师何及(《左传·鲁隐公五年》)?

郑国军队打到哪儿了?

这宋国使臣说话,估计不大过脑子,脱口就来:未及国(《左传·鲁隐公五年》)。

还没到国都。

鲁隐公怒不可遏,还未到国都,你他奶奶地急急慌慌来搬救兵,为哪般啊?你们国就没军队啊?这他奶奶滴不是在消费兄弟感情吗?

当即罢兵。

还告知宋国使臣: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左传·鲁隐公五年》)。

宋君命寡人一起为宋国的危难忧虑。整了半天,还未及国都。这事儿,本寡人不敢苟同。

这一整,原本友好的睦邻兄弟,倒还给结下了梁子。

然后,鲁国并未与宋国出兵。宋国会怎么样呢?

其实,也没怎么样。到这里,其实左老师并没有给出一个怎么样的结果。于是,我又去查了查司马老师的记载,似乎对此事也没多大在意。

此事到此,也基本上就不了了之。

不过呢,到了当年的十二月,左老师就又给记上一笔。这一笔是: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左传·鲁隐公五年》)。

这估计也是,几个月前被郑国裹挟的中央军暴打,想想不大过儿。等中央军等各自回国之后,就整了一回“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就高举了正义大旗,起兵攻打郑国,并包围了郑国的长葛。

其理由很简单,就是报复郑军攻入宋都城外城的战役。

这,多少有些儿如同村夫打架一样,就是一个报复行动。

天下事,分分合合;天下的战争,也打打停停。所以,有人就给总结出来了:这世界,没有永远的友谊,唯有永远的利益。

在利益面前,之前的朋友,可能就变成了敌人。反过来,之前的敌人,也可能就变成了朋友。

到了公元前713年,鲁国居然又联合齐、郑两国,攻打过宋、许两国。在一系列的战斗中,鲁国的卿士决策大臣公子翚,在鲁国的政坛,也就崭露了头角。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公子翚都立了大功,这也使公子翚在鲁国的话语权更重。

从名字上看,我们就知道他是鲁国的宗族,标标准准的周公旦后代。

为什么一看见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他是周公旦的后代呢?在这里,我也顺带告诉大家,我中华民族一部分姓氏的形成与来历。

周代的时候,王的儿子,就称为王子,王子的儿子,就叫做王孙。那么,各封国国君的儿子呢?就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呢,显然就是公孙了。

那么,公孙的儿子呢?是叫公孙孙吗?

似乎,我们在史册中,还没见到过这样的名字吗?

如是,又该如何取名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