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6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事实也的确如此,汉水对岸,楚国大军己经摆好阵势。同时,入侵郑国的楚军也己经快速回撤。只要国际联军胆敢渡河进攻,必将腹背受敌。

我中华民族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南北战争,一触即发。

两军对峙,箭在弦上。

发还是不发?

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发,必然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发,这算什么?雄赳赳气昂昂浩浩荡荡大军开来,荆旗蔽空,战鼓轰鸣。然后,在汉水边上看了几天绚丽多彩的风景,随即打道回府。

对楚国来说,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发,敌强我弱,基本上是鸡蛋砸石头。不发,两军胶着,这也不是个事啊。

管仲心里明镜似的。

所谓打蔡国为幌子,就是要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既然消息泄露,这措手不及就不具有优势。如此而发,杀敌三千,自损一万,明显就是亏本的买卖。

傻子才发。

现在而今眼目下,是怎么体面不发。

这一胶着,就从春天胶着到了夏天。

如果秋天还胶着,各国士兵就要错过回家收稻麦了。这就关乎着所有参战国老百姓的肚子了。显然,楚国也等不及了。因为楚国的士兵也得回家收稻麦。于是,屈完坐上小船,去了对岸。

齐桓公管仲热情洋溢地接待了屈完。

正在为如何撤军头痛,屈完送上门来。不热情洋溢都不得行。

国际联军首脑如此激情,屈完打心眼里开心。于是就斗胆“曰”了:我国未进贡苞茅,是我们不对。可是,国际联军以武力强压,我们也不愿屈服。如果国际联军真有诚意,请退兵三十里地,其他事情都好商量。

早说嘛,何苦在此消耗些许时日?

管仲朝齐桓公使眼色。

齐桓公当即下令:退军三十里地。

屈完面露欣喜之色,心情舒畅,回对岸复命。

齐桓公还是有点意犹未尽:仲父,我国际联军浩浩荡荡开拔至此,一支箭都没放,然后就打道回府,是不是太没面子了啊?

管仲谆谆教诲:楚国并非狄戎。狄戎是可以被消灭的,但楚国却消灭不了。我们要的是楚国从郑国撤军并臣服,承认在周天子的领导下一个大中国原则,也就彰显了我齐国的霸主地位。现如今,楚国早己经从郑国撤军,我们己经达到了此行之目的。兵书不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上上之策么?

仲父有理。

楚成王听了屈完的汇报,陡然就膨胀起来:这也太简单了吧?说明国际联军也就是纸老虎嘛。看起来凶神恶煞,什么都没做,就缩了回去。要不,我们渡江干他娘滴?

屈完惊掉了下巴:大王,这不妥吧?我们泱泱大国,岂能说变就变?

楚成王不以为然:还没签约呢,打他怎地?斗总理,你说怎么样?干他娘滴如何?

楚国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府总理(令尹)斗子文[1]捋捋胡须,缓缓而言:大王不可。我们去了一个大夫,对面军中有七位国君,说退军三十里,就的确退军三十里,这是信誉。

有此信誉,齐国才能号令诸侯。另外,有管仲,齐国才有今日之威望。如果我们渡江,他来一个半渡袭击,我们该如何自处?

这个协议,我方没有损失,十车荒草,不过脸面而己。

好吧,就这么办吧。楚成王搓搓手,笑笑,有点儿手痒。

这说明,楚国君臣对联军的退兵,反应谨慎。据清华简《楚居》载,楚成王采纳屈完“以德绥诸侯”的建议,避免与中原全面冲突,转而巩固汉水防线,为日后北进积蓄实力。

屈完再次渡江而来,带了一车苞茅,带了七份珠宝。苞茅是送过来检验的,珠宝是送给国际联盟各位国君的礼物。齐桓公当即让人将苞茅验明,并发还屈完,请楚国自去进献周王室;珠宝分与其他六位国君,剩下一份,令人送往许国。

这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国君。

随后,齐桓公邀请屈完检阅军队。

一时间,鼓声擂动,号角轰鸣,旌旗飞扬。布阵军队井然有序,声震天穹,威武雄壮。齐桓公意气风发,飘飘然随意而“曰”:如此军威,所向霹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屈完依然不亢不卑:外臣不敢苟同。齐侯替天行道,以德服人,谁敢违抗?若要武力威逼,楚国虽地狭国弱,但可以方城为城墙,汉水为天然护城河,虽雄师百万,又奈我何?

这气度,左丘明先生给予了中肯的表扬: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鲁僖公西年》)。

这是一位有气节的好同志。

齐桓公尴尬,管同志就给了一个台阶:屈大夫好口才啊。

屈完谦虚并顺坡下驴:不才不才,承蒙齐侯宽宏大量,原谅我国过失,还让我国加入国际联盟,不胜感激。

于是,歃血为盟。

我中华最伟大的圣人孔老师的笔一抖,就记下了这一盟誓: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春秋·鲁僖公西年》)。

事后,鲍叔牙就问了管仲:我有一事不解。楚子自称大王,这可是大罪,你不责备,却问什么苞茅。此为何意?

管仲解释:自称大王,这罪可大了去了,除非砍脑袋,其他无解。我们砍得了楚王脑袋吗?所以不能问,一问就僵死了。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开仗。看我们双方对峙的军队就明白,就算我们能胜,也是惨胜。杀敌三千自损一万,显然是亏本的买卖。苞茅是个小错,他认了,没损失,还与我们增加了交情;而我们呢,上对天子,下对天下老百姓,也就有了合理的交待。岂不皆大欢喜?

外交艺术,原来如此生成。

其实,管仲也好,齐桓公也罢,心里明镜似的。两军对垒,国际联军也只有微弱的优势。楚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如果真拿国际联军与楚国大军硬拼,鹿死谁手还真就不一定。

毕竟,在国际联军中真正具有硬仗实力的、也真就可以拼死而战的,也只有齐国军队。如果硬拼,拼赢了,周王室面上有光,而齐国军力多少都会有损失;拼输了,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各个方面,都必将会断崖式坍塌。

这种买卖,只有傻逼才会做。

所以,化兵戈于无形,是最为体面的收场。

楚国首次以诸侯身份与中原结盟,默认齐桓公霸主地位。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召陵之盟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楚国以“进贡苞茅”的象征性让步,换取中原对其“南蛮”身份的暂时认可;其二,齐国通过“不战而屈楚”,将霸权范围拓展至淮汉流域。

此为华夏与楚蛮从对抗到共存的转折点。

[1] 斗谷于菟(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芈姓,斗氏,字子文。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令尹,三任首辅,“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为“忠”,对楚国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贡献。


    (http://www.u9xsw.com/book/dbgaaf-10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u9xsw.com
悠久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